改善饮用水质须从源头入手
2012-07-05 09:04:10
近日,一则有关“自来水真相”的新闻报道引发国内舆论广泛关注。该报道援引多位业内专家的话,指出当前我国的自来水厂水质不达标的可能达50%左右。水质调查显示,水中污染物已经不再是微生物的天下,来自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新型”污染,即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正成为我国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威胁。一时间,“水中污染物升级换代,传统自来水处理工艺力不从心”的讨论沸沸扬扬。
笔者认为,舆论将焦点集中于“我国自来水处理设备亟须更新”上,虽有其合理之处,却也有失公平。解决水污染问题,不能光靠自来水厂的“负重前行”,更需直面水污染问题的元凶,将重点放到对生产源头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上。将改善水质的工作重点从水厂的“水处理池”转移到“生产源头”,切实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方是兼顾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益的解决之道。
首先,从生产源头切断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等于真正切断了有害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群的危害。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一旦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那么再深度的水处理工艺所能“清理”的,也只是其产生侵害的很小一部分。近年来,新闻频频报道长江鱼体检出“环境激素”,学者从自来水里检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甚至从衣服和玩具里检出有毒有害化学品,这恰恰说明,人群暴露于有害污染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有机污染物在进入自来水厂的处理池之前,已经对江河湖海、生态环境构成影响,它们随着水体、空气而传播,随水草、鱼虾而富集,最终,人类将无处可逃。所以说,从治污有效性的角度考虑,从源头上不再使用这些化学品,无疑是一种“治本”的办法。
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瑞典斯德哥尔摩水务公司的治水经验。
作为一家负责斯德哥尔摩城市自来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市立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该水务公司发现,城市污水中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含量居高不下,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面对这些极难处理的有机污染物,他们并没有选择去持续投入资金和更新设备,而是发起了“新化学品、新工具”的全民宣传活动。水务公司在全城张贴宣传画,指出在哪些特定的产品和行业内容易造成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鼓励居民停止购买和使用这类产品;同时,推动市环保署对使用这些化学品的厂家进行培训和教育,发动行业使用更安全的化学替代品。一段时间之后,斯德哥尔摩的废水系统中几种关键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平均下降了一半以上。
其次,对于有毒有害化学品实行控制,也是出于经济和时间成本的考虑。资料显示,我国97%~98%的水厂均达不到深度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工艺水平。改进工艺看似简单,但要从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装置,升级上马为能够处理部分有机污染物的高端设备,需要投入的资金、技术支持和时间成本是巨大的。
巨大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值得?欧洲环境署在2005年就几个欧盟成员国的市政水处理政策和执行进行调查时,得出的结论颇能说明问题:虽然丹麦和荷兰都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努力达到了欧盟“城市污水排放”的要求,但截然不同的方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差异。
丹麦升级了昂贵的污水处理系统,改造了市政水务管道,但其用于水务改建的人均花费显著高于其他成员国;而荷兰在没有上马升级设备的情况下,其市政污水的污染水平下降了90%以上。荷兰的措施就是主要从源头入手,利用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减少有毒化学品的使用,推动企业进行工厂污水处理。欧洲环境署的评价是荷兰用于处理水污染问题的人均GDP比欧盟成员国都要低,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水处理措施更为成功。
今年7月1日,我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新标准与欧盟等具有最先进水质标准地区的要求看齐,然而尽管新规在标准上与欧盟看齐了,在“治本”这一问题上,我们与欧盟的差距仍然很大。欧盟的治水工作从“源头淘汰”出发,为治水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前站”。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浙江民声观察网》或《浙江环境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环境观察》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浙江环境观察》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