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要有大手笔
2012-03-13 11:06:41
最近,各地纷纷掀起“治庸风暴”,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治庸办公室”,一大批没有“硬伤”但精神不振、办事拖拉、回避矛盾、敷衍应付的不作为干部受到处理。
干部“治庸”早在2004年就推行过,现在又风生水起,说明干部队伍中的“庸官”已成一大问题。“庸官”必然导致“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多了,就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政府和公务员的公信力,成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巨大障碍。
治理“庸官”,不在于挂个“治理办公室”的牌子,也不在于刮一阵风暴,而应该从源头上治理。有的干部为什么成了“庸官”?除了我们的问责制考核制不健全、监督体制不完善外,在选拔任用上也存在许多弊端。一个干部的优劣和其本身素质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的公务员招聘和干部的提拔,需要的是有本事和能胜任工作的,如果我们能在这个程序上严格把关,就会把“庸”拒之门外。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往往把高学历作为门槛,谁是硕士、博士,谁就越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被提拔重用,至于是“庸”是“优”,则缺乏考察了。现在,许多干部不在真才实学上下功夫,不在干好工作上用心思,而在学历文凭上做手脚,甚至不惜用假学历装潢门面,实现“鲤鱼跳龙门”的身份转换。在这种氛围下,干部不庸也难。
什么是干部?干部是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是担任一些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当干部就是做官,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观念的干部,首先就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古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清官谚语,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宗旨。一个干部不思进取,只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抱着干部的铁饭碗,遵循着“无过便是功”的观念当庸官,这样浑浑噩噩的干部多了,老百姓不骂娘才怪呢。其次,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事。本事是哪里来的?一是书本上学的,一是实践中积累的。一个人的知识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叫间接知识,一个叫直接知识。间接知识是学前人和别人的,直接知识是自己的实践经验。只有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都学好的人才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有本领的人不一定是高学历的人,你的学历再高,只是间接知识比别人多些,直接知识还需要补课。社会实践是大熔炉,没有中国革命的疾风暴雨,毛泽东可能只是个乡村教师,绝不会成为伟大的革命领袖;而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一张中专文凭,学历可能不高,但却是国家发改委掌门人。他的学历低能力强引发出许多人的感叹和赞扬,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比具有高学历的干部金贵的多哪!
治理“庸官”,一定要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入手。一味注重学历文凭,忽视品质和实践,那么,千里马只会老死马厩,而朝有“庸”“懒”、野有遗贤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就会屡见不鲜。由此我们联想到重庆市几十万干部下乡和有困难的群众“结穷亲”的创新举措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它昭示着我们,如果在招录公务员和选拔任用干部中,我们不把高学历作为优惠条件,而侧重个人品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筑起一堵“庸”的防火墙,就会使庸才少流或不流入公务员队伍,一大批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想干事、能干事、会干成事本领的干部,就能进入党政领导层。这些人压根和“庸”“懒”不搭边,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干部队伍的“庸”“懒”现状。
建设一支能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干部队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既要对没有本事、不负责任、不干事情、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干部亮剑,也要培养新选用干部注重实践的思维和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庸者下,能者上,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希望“治庸”能有大手笔。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浙江民声观察网》或《浙江环境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环境观察》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浙江环境观察》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