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成世界“头号杀手”
2012-03-13 09:18:40
从170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河的病菌污染,到1890年代德国汉堡饮水的传染病污染,再到1950年代日本熊本县汞污染和本世纪之初罗马尼亚境内多瑙河的金矿污染,一次又一次的恶性水污染不断地侵袭着人类,而且时至今日这一“黑色恶魔”不仅没有得到遏制,相反更加肆无忌惮。据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全世界每年约有426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全球因此被污染的河流占40%以上,其中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无一清浊,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均被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水污染的扩散正在无情吞噬着本已十分有限的人类洁净水资源。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报告称,目前全球总人口中,大约每6个人中就有1人无法获得干净用水,而每3个人中就有1人因缺水而无法获得卫生保障;无独有偶,纽约市立大学在对全球水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之后绘制了一幅全球水污染图,表明全球34亿人口正面临水污染。更加严峻的问题在于,由于受到水污染的影响,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23亿。
比较而言,虽然根据美联社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4个大城市约4100万人的饮用水中含有抗生素和镇静剂等多种药物成分,同时欧洲平均每天有37名儿童死于被污染饮水,但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危机却更为突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目前这些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值得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成长速度最快的印度与中国恰恰成为了水污染的“领头羊”。
根据联合国印度文秘站发表的首个世界各国水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印度生活用水质量在全球被评估的122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三。报告指出,目前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水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与印度不相上下,中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因此,按照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统计结论,目前每4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人喝不上安全水。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成为水污染的“重灾区”,一方面是随着经济扩张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速,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所致,如1970年代初期的孟加拉首都达卡市的人口只有25万左右,但今天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经超过1000万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的同时也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关于水污染问题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都还比较薄弱。
汹涌的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三大最凶猛力量。
工业污染对于水质的“毒化”由来已久。18世纪的英国泰晤士河曾因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倾入而一度完全丧失利用价值,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工业污染对于地球水的毒害无论从面积和深度上都更趋恶化。一方面,工业废水和废渣中多含的砷、镉、铅、镍、铬、汞等都为金属污染物质的来源,同时,由于这些金属元素量大且成分复杂、毒性大,因此,一旦进入水体就使得水质非常不容易净化。也正是如此,全球被污染的河流中有40%由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而造成。
相对于工业污染而言,农业污染是水污染的一种新污染源。在农业污染中,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而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必须指出,目前农业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有超过工业污染之势。以中国为例,据中国环保部对600万个污染源的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源已成为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污染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另外,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其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
伴随着农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生活污染对于水体的侵害日渐突出。据统计,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规模正在以每天16万人的速度增加。生活污染主要是指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而造成的水污染,生活污水不仅可以加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而且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和病源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根据部分工业发达国家资料统计,目前城市生活用水量大约每人每天150至420升,特大城市为440至820升。正是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水质污染的原因有60%是家庭排放的生活污水,其中蓝藻、红潮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生活废水。
世界“头号杀手”
虽然并不像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的侵扰那样令人质感强烈,也不像洪水和旱灾那样更易冲击人们的视线,但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实际上已经上升为“世界性的灾难”。无论是给人类生存安全所造成的威胁,还是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害,水污染堪称是世界“头号杀手”。
作为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为严峻话题之一,全球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可能因水污染而趋向恶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有12亿人用水短缺,由于水污染蚕食了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如果未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0年后世界上遭受水资源匮乏的人口将上升至30%,范围将扩大至50个国家,到2050年年底,全世界90亿总人口当中的大约70亿将可能面临用水短缺。
水污染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侵害以及生命剥夺的残酷结果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而言,污染的水源是人类致病、致死的最大单一原因;无独有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80%的人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因饮用受污染的水,全世界每年有3500万人患心血管疾病,7000万人患胆结石,9000万人患肝炎病,3000万人死于肝癌、胃癌,1500万5岁以上的儿童丧生。
与人类身体遭受水污染的无情损害一样,自然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化也遭到了水污染的残酷破坏。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数千只海獭、斑海豹、白头海雕等动物死亡,同时,该事故将使10种动物面临生存威胁,3种珍稀动物面临灭顶之灾。无独有偶,据美国科学家对海洋生物首次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作为为100多个国家的沿海居民提供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的珊瑚有1/3因水污染而面临灭绝。
对于经济的杀伤是水污染最为明显的损害结果。这不仅是因为水污染会带来工业生产的停顿和农作物的减产,而且会导致资源与能源的浪费并且还抬升治理成本与纠错成本。据悉,仅治理18世纪泰晤士河的污染,英国政府共投资5亿多英镑,历时百余年;同样,为了解决墨西哥湾漏油问题,英国石油公司投入费用高达322亿美元,受此影响,英国石油2010财年第二季度巨亏172亿美元。
水污染干扰和威胁世界和平是人们不易看到的现象。10年前,罗马尼亚国内金矿污水汇入多瑙河令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随即就招来了国际诉讼;而据公开资料显示,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有暴力性质,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专家警告说,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关掉污染“水龙头”
全球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构成了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挑战和考验,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出一项解决全球水污染问题的“两步走”发展规划: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长期喝不到卫生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争使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能喝上卫生用水。另外,包括中国在内的92个国家已经共同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迈出了人类为关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一步。
但是,最大程度的遏制和消除水污染远非规划或者公约所能了事,只有采取更具约束性和前瞻性的措施,才有可能达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为此:
——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由于“清洁生产”主张从原料来源、加工过程、产品设计及从使用到弃置方式,每个步骤都消除或减少污染,并鼓励企业生产耐用及无毒产品,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改变现有非持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模式,因此可以有效地堵塞工业污染的源头。为此,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清洁生产”的具体标准,各国政府依此制定相应的生产规划,同时在财税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遵循以生态原理为依归的农业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所以,生态农业是一种健康、对水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在生态农业框架中,有机农业由于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从防止水污染角度看,其应当是一种更值得推广的农业耕作种植方式。为此,各国政府应当从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激励和支持。
——改善饮水条件和设施。据国际水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目前全球约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而在亚太农村地区,约有15亿人缺乏厕所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同时非洲62%的人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厕所。因此,除了各国政府强化对饮水设施的财政投入外,发达国家还应当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力度。
——加强净水政策透明度,增强民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此,政府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强化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强制要求或鼓励更多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等措施,确保公众有渠道获得相关水环境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浙江民声观察网》或《浙江环境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环境观察》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浙江环境观察》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