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探索环保公益创新 倡导公众环境监督

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视野
“微环保”领袖赵中的“绿色保卫战”

2012-05-02 15:12:23

发布者: 浙江环境观察       来自: 本站     浏览:20579
他毅然辞去中科院的舒适工作,扎根大西北推广“微环保”理念;他创立了甘肃省第一家环保NGO,并带领志愿者开展“黄河保卫战”,勇斗近百家排污企业;他游说西部农民建生态环保的新型房舍、学校,并教他们开创“绿色生活”。他就是前不久与汪涵、陈坤一起被评为“2011青年领袖”的赵中。

创建“绿驼铃”

  个子高大,胡茬硬朗,黝黑的脸庞上架着深度近视镜,脚踏一双破旧的白色旅游鞋,他就是29岁的“环保卫士”赵中。赵中是合肥人,由于喜欢爬山、旅游,他目睹了一些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被肆意砍伐后的惨景,读大一时,他就加入了学校的环保社团。

  2004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赵中到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工程师,薪水丰厚,工作安逸,但他却对自己热衷的环保事业念念不忘。

  2004年11月,在甘肃政法大学的一间教室里, 赵中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创建了甘肃省第一家环保NGO(民间公益组织)——“绿驼铃”。他组织当地高校志愿者定期参加登山、观鸟、植树、回收旧电池等活动,并利用假期到甘南的藏族小学给学生们上环保课。

  2005年1月,赵中还带领一批志愿者到“人沙争地”愈演愈烈的甘肃民勤县宣传环保,并通过调研,以荒漠化为主线编写了一本3.6万字的乡土环保教材。自费印刷后,他把这些教材分发到当地农民手上,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2006年3月,在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的资助下, “绿驼铃”拥有了长期的固定办公室,此后开会时,志愿者们再也不用坐在地上了。看着自己创立的NGO欣欣向荣地成长着,赵中满心欢喜。

  2006年7月,赵中号召全国大学生环保组织利用暑假到甘南的玛曲县进行湿地考察。不料,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在考察中发生了意外,为营救队友不幸溺水身亡。作为活动组织者,赵中必须将这一噩耗告诉溺水大学生的家长。当时,赵中握着手机迟疑了十多分钟,手不停地颤抖,就是不敢按下拨号键。鼓足勇气通知家属后,他第一时间赶往玛曲处理后事,然后又和志愿者一起为遇难者父母募集善款并多次到其家中探望和慰问。

  没想到,接下来迎接他的却是长达一年多的官司。当时“绿驼铃”还没有正式注册,遇难学生的家长就把赵中个人告上了法庭。

  随后,多数学生志愿者对“绿驼铃”产生“信任危机”而自发离开。一时间,赵中几乎成了光杆司令。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带给他沉重的打击。他开始怀疑这份事业的意义,甚至一度迷茫,想过放弃。此后的几个月,“绿驼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2006年冬天,赵中的母亲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赶到兰州照料一病不起的赵中。她本想劝说儿子放弃环保去考研,但在“绿驼铃”办公室,她看到许多有关“西部环境污染加剧”的资料,接待了一些慕名而来的年轻志愿者。渐渐地,她理解了赵中的选择并加入了“绿驼铃”,成了赵中环保路上的“铁杆”支持者。从此,推动赵中前行的责任里,又多了一份对母亲的回报。 2007年年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中辞掉了中科院的稳定工作,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环保事业中。“我不能让那位遇难的志愿者白白牺牲,只有把‘绿驼铃’做大做强,才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2007年11月,“绿驼铃”正式注册登记,赵中成为法人代表。此后,他开始带领一帮包括家庭主妇、在校大学生、普通白领在内的环保志愿者,四处宣传自己看好的“微环保”理念。

  所谓微环保,是指通过改变个人微小的生活习惯,在对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状态更健康。比如,赵中提倡大家出门随手关灯、打印后的废纸用背面、在公园里见到垃圾捡起来、离公司近的员工步行上班……在他和志愿者们的大力推广下,兰州、西宁、银川等西北城市的许多居民,都加入到“微环保一族”的行列。

  2008年2月,赵中在北京参加一个环保会议时,结识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马军管理着一个著名的环保项目——“中国水污染地图”。马军鼓励“绿驼铃”参与到水污染地图项目中来,赵中欣然同意。

  回到兰州后,赵中每天都留意当地的环境统计公报,一旦发现有关污染企业的信息,他便收集记录下来,接着就去实地勘察,拍摄照片取证定位,再把准确的信息传到马军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上予以曝光。

  2008年4月,赵中从中央电视台看到一则消息:甘肃天水市内,世界知名品牌嘉士伯的一家合资企业正在污染着当地环境,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天水的水源地。

  第二天,赵中就带领志愿者赶赴天水。沿着农民们浇地的水渠前行,他发现沿线的水又黑又臭,这些都是啤酒厂未经任何处理就排放的废水,但是菜地边上的标志牌却显示这是一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更为严重的是,这里还是天水市的一级水源保护地。

  在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对其曝光后,赵中和马军一同找到该啤酒厂的控股方嘉士伯,三方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拉锯战”。反复沟通、谈判的结果是,嘉士伯最终安装了污水处理系统,并且同意接受“绿驼铃”的第三方审核。

  初战告捷,赵中信心大增。此后,“监视黄河上游排污企业”就成了“绿驼铃”的重要环保项目之一。

  赵中把与大企业的环保战比喻成“鸡蛋碰石头”。当有的负责人知道自己的企业在被“绿驼铃”监视后,尽管心里很不舒服,却还是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样子,对赵中等人的劝阻充耳不闻。这时,“绿驼铃”就会对其进行取证、曝光、举报;而每一次实地勘察和取证,都好像是一场历险。

  赵中和同事进入企业找污染源时,都是两三个人一起行动。一人负责跟保安交流,吸引其注意力;一人伺机溜进企业内寻找污染源头留影取证;另一人则绕工厂一周,查看有否更为隐蔽的污染源。

  赵中还时常接到恐吓电话和邮件。2009年春节前的一个深夜,有人打电话想跟他谈“一笔交易”:要么提供一个卡号,接受一笔某排污企业对“绿驼铃”的“捐款”;要么就把该企业的不良信息公布到中国水污染地图上,等着出“意外”。

  然而,赵中并没有被对方吓倒。赵中不仅把那家排污企业曝光在水污染地图上,还在网站上公布了他们恐吓环保志愿者的卑劣行为。

  从2008年至今,赵中每年平均向“中国水污染地图”曝光50多家把污水和有毒物质排放到黄河的企业,地图中90%的西北污染企业都是他发现并调查取证的。

  2009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年度环保英雄,以表扬为挽救地球不遗余力的杰出人物,赵中位列其中,同时入选的还有时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好莱坞明星卡梅隆·迪亚兹等。《时代》如此评价赵中:“他是污染的监督者,他号召环保志愿者在中国西北部寻找把污水倒进黄河的工厂,公布在独立经营的全国水污染地图上,并以弱小的力量督促跨国企业做出了尊重环境的整改。”

推广生态房,教西部农民过“绿色生活”

  “绿驼铃”的办公室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一幢住宅楼内,墙壁上挂着长长的黄河绿地图,它是“绿驼铃”2007年的成名项目。废纸箱搭成的陈列架上,放着赠送给志愿者的环保书、小礼物和赵中获得的一堆奖章、奖牌,其中包括他前不久被媒体评为“2011青年领袖”的奖杯。

  一路走来,赵中经常会收获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自己的“微环保”理念经由推广能被更多的人接受,是他最大的幸福。

  2009年年底,他帮一个贫困村庄拉来了修建小学的60万元捐助款。但接下来,落实修建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这所小学位于甘肃陇南市文县茶园村,与四川省青川县仅一山之隔。“5·12”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村里所有的建筑,原本风景秀美的茶园村一夜间变得满目疮痍。灾后“绿驼铃”成员第一时间赶到这里,为灾民捐款捐物,给孩子们做心理咨询,后来顺理成章地参与到了重建中。赵中好不容易才从上海为茶园小学拉来了捐款,但和村委会一接触,他才发现麻烦在后面。

  赵中和捐助人都希望把茶园小学建成轻钢结构的草砖房,这种生态建筑抗震又环保,“绿驼铃”想借灾后重建的机会向西部农村推广。草砖是以农村富余的稻草、麦草为原料压制而成的,用它代替挖土烧制的红砖填充建筑能减轻对耕地资源的破坏,而且草砖房还冬暖夏凉。此外,捐助人还想把学校设计成一座圆形建筑,以便阳光从不同角度洒进教室,让孩子在宽敞明亮的环境里读书。

  然而,当地农民既接受不了草砖房,也不同意把学校建成圆形的。“用草做的房子能结实吗?不行不行!”“你让外面怎么看我们村,连砖瓦房都给孩子盖不起?”“像火柴盒一样方方正正就好,不用麻烦,太时髦了我们接受不了。”村民一片反对,双方根本谈不拢,捐助人气得摔门而去。

  赵中从中协调了一个多星期,才又促使双方坐到了一起。经过反复商谈,最后彼此都作出让步才达成了一致意见:建筑外形参考当地传统的穿斗式房屋,使用环保草砖作为墙体填充。

  本以为麻烦都解决了,没想到开工第一天,只来了两个义务出工的村民。捐助人火冒三丈地找到村委会说:“茶园村作为受益者,有义务组织村民修建小学!”村委会却说,不行啊!大家都忙着重建自己的房屋,这事儿还是承包给建筑公司吧。

  赵中和志愿者们卷起袖子先自己干了起来,然后你一家我一家地上门“游说”:“人家千里迢迢来给我们修学校,我们能省就要省,能出一份力就要出一份力。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难道大家忍心看着他们没学上……”慢慢地,干活的人多了起来。哪怕遇上大雨天,也没有一个人走,村民们披上雨衣挖地基、扛木头、运草砖,干得热火朝天。

  2010年夏天,漂亮又环保的茶园小学终于建成了,而这只是“绿驼铃”在农村推广生态建筑的一个起点。村民们通过修建生态学校,受到了环保理念的影响和启迪,紧接着,在茶园村乃至周边村镇,一幢幢草砖轻钢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灾后重建结束后,“绿驼铃”成员开始教村民们如何保护当地的森林以及森林里的野生动物。2011年6月,赵中又带着村民们在茶园村搞起了生态旅游开发。用不了多久,村民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保护好环境以后所获得的旅游收入,远比打死一头鹿得到的经济利益要大很多!

  在帮扶茶园村的同时,赵中还派人进驻到会宁县头寨子镇的两个村,在当地推广环保且经济的向日葵种植项目。“绿驼铃”向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支持,葵花子收获后进行统一加工,再贩卖到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里土地干旱,种别的农作物产量都很低,自从大规模种植抗旱的向日葵后,收入大大提高的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更重要的是,向日葵还能缓解土地的盐碱化程度,改善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赵中开心地说。

  从宣传“微环保”、监视黄河排污企业、推广生态建筑、教西部农民过“绿色生活”,到申请项目进乡村、成立引导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型合作社……经过7年发展,如今“绿驼铃”的“摊子”越铺越大,但无论运作什么项目、干什么活儿,赵中和志愿者们所做的这一切,都只为圆心底那个瑰丽的梦——让荒凉的西部绿起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浙江民声观察网》或《浙江环境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环境观察》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浙江环境观察》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常用资源

可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