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有毒”? 真相其实没那么简单
2019-09-23 15:25:05
↓ ↓ ↓
“请问你是什么垃圾?”
谁能想到,这句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在今年夏天却成了上海朋友们的日常。
随着7月1日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规的实施,在我国推行了近20年的垃圾分类正式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





汞,就是水银。“水银有毒”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它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也会有不良影响。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和富山县的“痛痛病”的发生震惊了世界,而这两种病就是汞污染的结果。
以此为戒,在1997年的时候,国家多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指出:自2006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
因此,电池只要标注了“低汞”或“无汞”,就可随生活垃圾一同处置。

“小心”含重金属的废旧电池
有害垃圾的分类处理,一直是我国垃圾回收的短板。当电池中含有汞、锰、镉、铅、锌等金属物质时,如果随意丢弃,那么,这些重金属物质就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中,造成污染,并且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
锰蓄积于体内过多会引起神经性功能障碍;

对于还有利用价值的动力电池,通常指效能还有30%~80%的退役电池,会把它考虑作为其它用途,这就是阶梯次利用。比如,通过筛分、拆解、重组后贴上梯次利用标签,可再用于储能系统、路灯、UPS电源、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而对于性能下降到30%以下的电池,一般采用再生利用的方式,通过拆解再生,通过化学方法提取回收其中的电极材料,尤其是钴(Co)、镍(Ni)、锂(Li)等贵金属。
锂电池回收是“烫手山芋”
手机、相机、电脑笔记本……这些我们“爱不释手”的电子产品所依赖的就是锂电池。在电动汽车中,锂离子电池也是现阶段最为成熟、性能较为稳定、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蓄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前者的代表是比亚迪,后者为特斯拉。
作为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大国”,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超280万辆,动力蓄电池的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如此大的报废量,该如何处理呢?
要知道,锂电池虽被称为“绿色电池”,虽然不含有汞、铅等有害元素,但其正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等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拿这个“烫手的山芋”怎么办?工信部今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调研报告》指出,作为回收利用的主体,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回收体系。目前,包括北汽新能源、广汽三菱等在内的45家企业已设立了3204个回收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

在梯次利用方面,由于当前动力蓄电池退役量较少,梯次利用大部分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主要集中在备电、储能等领域。
其中,2018年,中国铁塔公司开始大力推广锂电池梯次利用,已在31个省市的约12万座基站开展梯次利用电池备电应用;国家电网建设了1MWh梯次利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示范工程,用于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调频等。
一只铅蓄电池中99%的材料都可以被回收
与以锂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不同,当前传统能源车辆启动的关键部分是——铅酸蓄电池。在每辆车的生命周期中,平均要更换2至4只铅酸蓄电池。
截至2018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同时单2018一年便增长了3172万辆。如此庞大的汽车保有量,所产生的废旧铅蓄电池数量相当可观。

然而,也正因为铅酸电池有一定回收价值,一些不法的回收渠道为了降低成本,会在没有环保措施的情况下也肆意回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
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铅酸蓄电池属于有毒有害垃圾,需要专业回收处理哦。
★版权声明★
《地球》杂志独家原创稿件 欢迎分享
转载请保留出处 合作洽谈请联系后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浙江民声观察网》或《浙江环境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环境观察》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浙江环境观察》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